close

  16
  在武術之鄉佛山市,走進禪城區佛羅公路35號,還未來得及抬頭看“馮了性”的牌匾,人們已能隱隱聞到一股藥酒味。這種奇特的味道,在嶺南中藥史上縈繞了350餘年。
  這藥酒味,最早從明末清初,佛山豆豉巷內一家名為“馮了性”的小藥鋪傳出。歷經戰火硝煙、年代更迭,這家小藥鋪在行業動蕩中成長,又於現代激烈的競爭中逐漸壯大。曾同期起步的小藥鋪,許多都已經在歲月中消亡,被世人所遺忘。但“馮了性”卻延續至今,成了人名、藥名、企業名三合一的百年“金字招牌”,還贏得了“佛山藥王”的美譽。
  長青350餘年屹立不倒的背後,這家百年老字號有著何種秘訣?“佛山藥王”的傳奇歷史,又與嶺南這塊熱土有著怎樣的緊密關聯?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葉潔純
  實習生 萬見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總策劃:顧作義 張東明
  總指揮:王垂林 陳廣騰 薑 暉
  統 籌:郭亦樂 陳 志 練學華
  執 行:牛思遠 鄭照魁
  “武”出百年名藥
  解碼一
  “武”出百年名藥
  傳承嶺南特色,藥酒暢銷三百五十餘年
  說起佛山,許多外地人第一印象往往是黃飛鴻的“佛山無影腳”,葉問的詠春拳等武術故事。其實,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中醫和武術理論同源,發展並駕齊驅又互相影響,可謂密不可分。故而“拳起於易,理成於醫”的武林諺語,許多武術名家也往往是名醫。
  明末清初,佛山河涌縱橫,濕氣重,傍水而居的人們飽受風濕病痛困擾。其時,佛山因水陸交通發達,冶煉、陶瓷、紡織都已形成規模,武術更是極為興盛。這些行業,輕則拳腳刀傷,重則傷筋動骨,市場更對跌打類成藥有著龐大的需求。
  在家鄉龍田村(現江門新會)經營藥鋪的馮炳陽,看準當地發展潛力,於萬曆年間(約1615年)舉家遷至工商業名鎮佛山。而伴隨馮家一起來到佛山的,還有馮炳陽研製出的“萬應藥酒”。馮炳陽粗通醫道和藥理,“萬應藥酒”用於治療風濕跌打,療效確切,頗受歡迎。
  不過,據說馮炳陽研製的“萬應藥酒”雖能緩解一時酸痛,但難有長效。馮炳陽之子馮嘉會天資聰穎又生性好學,為提高藥酒功效,游歷了不少名山名剎,訪遍名醫和高僧。傳說,他因聽聞南少林有高僧精通醫術,便不遠萬里虛心求教,甚至一度削髮為僧,得方丈賜號“了性”。
  有心人,天不負,一心求教的馮了性終於尋得改良藥方,經改良的“萬應藥酒”,對於治療跌打撞傷、風濕骨痛效果顯著。1659年,接管家業的馮了性,把改良後的“萬應藥酒”更名為“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並將藥店定名為“馮了性藥鋪”。
  從那時起,也開始流傳一句“識就馮了性,唔識就誤了命”,足見人們對於馮了性產品的信任。而據《驗方新編》(清代鮑相璈著)記載:“有人癱瘓,四肢不能轉動,百藥無效,後服馮了性藥酒一錢,渾身出汗,上吐下瀉,半日後稍能舉動,繼續用馮了性藥酒調理,霍然痊愈,神驗非常。”
  隨著藥酒的成名,馮氏家族人丁興旺,成了佛山的名門望族。而隨著馮氏後人的擴散,馮了性的名字及其風濕跌打藥酒更是在河北、江西、河南、湖南、江蘇、上海、浙江、成都、香港等地生根發芽,愈發壯大。至20世紀50年代,國內生產“馮了性藥酒”的藥廠超過15家,只是為因應各地的天氣及習慣,處方及工藝稍有差異。
  發展到今日,在湖南、湖北濕氣較重之地,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甚至已經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不少人至今仍然保留著逢年過節提上兩瓶馮了性藥酒走親戚的習慣。現在的馮了性藥業,這款走過350餘年的藥酒也成了名符其實的明星產品。去年公司2.4億元的銷售額中,僅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單個品種的銷售額就占總銷售額的50%。
  “革”出現代中藥路
  解碼二
  “革”出現代中藥路
  研髮蠟殼自動封裝機,掀起藥企創新浪潮
  馮了性350餘年的長青基業,靠的並不僅僅只是“祖傳秘方”。在傳承的同時,馮了性不斷與時俱進,推進產品與工藝創新。
  1950年代,全國上下公私合營潮流試圖化解這場危機。在馮了性後人馮翰的主持下,重現生機的馮了性也於1957年參加了合營,與另外56家前店後廠的醫館、藥鋪一起併入佛山聯合製藥廠。
  在國家的扶持下,佛山聯合製藥廠不斷通過技術改造,擴大生產和改善工藝,生產量逐年增加,質量也不斷提升。改革開放後,生產量更是逐年增加,1985年、1990年兩度獲國家質量銀質獎,1997年更成為首家中藥保護品種。
  但研製新藥需要較長的周期,且2000年以後,國家對於新藥批文的監管越來越嚴格。馮了性堅持創新,但並不沉迷於盲目開發新品。相反,在認真對市場變化進行分析後,馮了性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劑型改革。
  原來,傳統中藥的劑型主要是丸劑、散劑、酒劑、酊劑、膏劑等,隨著時代的發展,80後90後新興消費人群對中藥的許多傳統劑型表現出相當地不適應。例如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屬於酒劑,許多年輕人並不習慣藥酒剛抹上時刺鼻的味道。
  2010年開始,馮了性對風濕跌打藥酒進行二次開發,研製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巴布劑。這項研究被評為2010年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項目成功研發出了一種膏狀的新劑型,使用起來像傳統的膏劑,但不會產生傳統膏劑所存在的黏稠感覺,而且還能實現反覆使用。
  馮了性藥業的創新不僅僅停留在自身產品,還走到了產業鏈的上下游。它從自身產品發展需要出發,反過來推動中藥傳統工藝創新,多次研發出了加快中藥現代化生產的機器設備,掀起中藥廠的車間革命,革出了一條現代中藥之路。
  其中蠟殼自動封裝機的研發一直為業界津津樂道。蠟丸密封是嶺南中成藥的傳統特色,不僅可以保證藥丸在運輸和存放中的安全衛生,還能適應嶺南地區高溫濕熱的特殊地理氣候,讓藥丸實現長時間不揮發變質,又方便攜帶。
  20世紀80年代,馮了性藥業用了整整7年的時間,研發出國內第一臺全自動蠟殼封裝機。機器的研製成功,直接讓蠟殼可能含帶的細菌指標由18萬降到了10萬以下,使得整個藥劑的製作過程更加安全、高效。
  “誠”就藥王傳奇
  解碼三
  “誠”就藥王傳奇
  堅持傳統製作方法,“製藥以誠 精益求精”
  如果說傳承與創新是馮了性最大的企業品質,那麼“誠信”二字則是它深入骨髓的企業基因,是馮了性能夠在中成藥發展長河中一直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撐點。
  據史書記載,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佛山禪城區升平路一條約200米的巷子內聚集了27家經營藥行的店鋪。到了道光年間,各藥行向腹地擴散,全行業店鋪近100家,生產品種達到數百種,據佛山地方志中記載,包括馮了性在內的藥鋪都從這條名為“豆豉巷”的地方發展起來。
  而這條小小的巷子因為誠信而名揚海外,每天客商絡繹不絕。當年豆豉巷不足一百米的街區,但凡有中藥材需求的客商,必會到此進貨,因為唯有此巷貨品為正。
  從當年豆豉巷走出來的馮了性,在350餘年裡,藥鋪、工廠、企業幾經更迭,卻依舊保持著誠信的品質。當年公私合營,為馮了性藥業帶來了梁仲弘蠟丸館的抱龍丸、馬百良的兒科七釐散、李眾勝堂的保濟丸、蛇王滿的蛇膽川貝散等傳統名藥。
  2000年,佛山市製藥一廠改製,選擇了恢復“馮了性”的老字號,更名為佛山馮了性藥業有限公司,但卻繼承了這些傳統產品。可以說,現在的馮了性藥業,不僅是過去“馮了性藥鋪”的繼承者,更是佛山眾多知名中藥老字號的接班人。
  恢複名號後,馮了性藥業更加註重傳承傳統的中成藥品種,眾多傳統名藥至今仍在銷售,並推動這些產品入選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擴大知名度。如今,馮了性藥業在對中成藥的購進、選購、配料乃至後續生產中,也像前輩們一樣把質量放在首位。
  中藥原料在採摘季節、地域性以及藥用部位都十分講究,在純中藥的製藥過程中,如果用料不講究,藥材的用量不足,往往用極低的成本就能生產出來,但這樣的產品在療效和安全上均存在隱患。在目前中成藥行業競爭激烈的年代,馮了性的一些銷售人員曾經不解地跑回來對公司表示,同一類產品,市面上流通的價格最低的甚至只有馮了性的一半。
  “如果是這樣的價格,選用正宗配方,根本是不可能做出來的。”佛山馮了性藥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譚珍說道。儘管面對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馮了性藥業依舊堅持“製藥以誠”的態度,絕對不為打價格戰而偷工減料。
  與此同時,堅持用良心製藥的馮了性,仍然一代代傳承著經典傳統的炮製方法以保證藥效的最大發揮。也正是這種誠信的態度,讓馮了性贏得良好的口碑,成為延續350餘年的不老“藥王”。
  論
  道
  傳承創新不能少做大做強是王道
  曾經有調查顯示,在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5年。於是,如何把一家企業打造成百年老字號成為了許多企業家孜孜以求的理想。
  350餘年發展歷史的佛山馮了性藥業有限公司是中藥行業內不折不扣的老字號。昔日佛山“豆豉巷”中數百家藥鋪,在長達數百年的時光里,能走到後期的少之又少,馮了性藥業卻憑著一瓶風濕跌打藥酒長青於嶺南中藥行業。
  35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馮了性堅持對傳統中成藥的傳承,讓它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價值。同時,對現代中藥的不斷創新,又讓它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與現實價值。
  如今,“馮了性”三個字依舊是嶺南藥界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多款經典產品頻頻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正如佛山馮了性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雄輝所看到的,這種長達數百年的榮耀背後也有著不能迴避的隱憂——目前馮了性的產品大多以中低端為主,銷售區域相對集中,還未真正成為全國品牌。
  楊雄輝表示,過去,馮了性依靠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產品、工藝的雙重創新,從而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現在,面對新時代的挑戰,馮了性除了繼續堅持繼承傳統和技術創新,還要不斷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拔高”品牌。
  “在併入中國中藥後,從上市公司全盤規劃的角度,未來馮了性將不斷加大文化推廣力度。”楊雄輝說,新的時代背景下,像馮了性這樣的百年老字號,必須要以“文化牌”提升企業品牌的影響力,從而加快做大做強的步伐。
  言
  櫃
  掌
  傳承中藥文化
  續譜藥王傳奇
  有“藥王”美譽的馮了性,銷售額呈逐年增長趨勢,去年公司銷售額達到2.4億元。但對於目前國內中成藥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佛山馮了性藥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譚珍坦言,存在多重挑戰。
  “從大趨勢看,一方面中成藥與西藥的競爭一直存在,另一方面,就中成藥自身而言,一些傳統劑型正逐漸不受市場所喜愛。”譚珍說,特別是新興消費人群,對丸劑、膏劑等,接受程度並不高,這對包括馮了性在內的中成藥企業是首當其衝的挑戰。
  譚珍表示,除了積極進行劑型的改革,馮了性一直希望能走出一條新路。“我們希望在最大程度保留傳統中藥文化的同時,又能做到適應市場變化。”
  在致力於傳承中藥文化上,馮了性還有一個籌備已久的想法。
  早在2000年,不斷加快工藝與產品創新的馮了性,開始有意識地保存許多傳統製藥工具。目前,在馮了性的工廠內,有一間小小的房間,裡面堆滿各種“古董”,比如用於秤微量貴細料藥材的釐等稱,當時通過訂製才能買到,現在已經基本不再使用,但工具本身卻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譚珍透露,收藏這些工具是為了日後籌建中藥博物館。目前,國內不少領銜中藥企業都已經在這方面有所建樹,既有利於擴大企業品牌影響,更推動了中醫葯文化的傳播。而馮了性作為佛山乃至廣東都非常有代表性的老字號中藥企業,顯然當仁不讓。
  坊
  議
  街
  小時候家中
  標配“馮了性”
  “我們小時候走親戚的時候,都喜歡提著兩瓶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在佛山工作多年的湖南人何華說道。每當提到馮了性,何華總會回憶起兒時的故事,讓他感到特別親切。
  作為馮了性的代表性產品,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在廣東一般只被用於外用,但在湖南、湖北等地卻都會有內服的習慣。何華說,只要聞到馮了性藥酒的氣味,小時候淘氣調皮的往事就會浮現心頭。
  同樣對馮了性有親切感的人並不少。即使是一些未曾使用過馮了性產品的人,也能感受到馮了性產品陪伴成長的親切感。
  “我知道啊,識就馮了性,唔識就誤了命!”去年大學畢業的佛山官窯人小孫,一聽到“馮了性”就馬上脫口而出。小孫說,其實自己並沒有用過馮了性的產品。但在他的成長經歷中,因為父親從事搬運工作,家裡從來都不缺一瓶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
  事實上,在嶺南以及國內不少地區,馮了性的產品,特別是明星產品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因為價格低廉,藥效明顯,早已是不少家庭藥櫃中的“標配”,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圖
  河
  上
  百米壁畫浮雕
  看盡佛藥春秋
  踏入馮了性藥業的廠區,隨處都能聞到濃郁的中藥味。放眼望去,不足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的整個廠區一片綠意盎然。據說,因綠化面廣,馮了性藥業已經連續多年被佛山市授予“園林式工廠”稱號。
  在這座園林式工廠內,到處是“中味”與“藥味”的設計風格。廠區內綜合樓的設計正是兩者兼具的最好代表。如果你從半空中俯視,還會發現整座建築的外形和四樓中庭的剖面,都儼然是嵌套的一大一小兩顆鑽石,寓意中藥的歷久不衰和馮了性藥業的長盛久固。
  綜合樓內藏著一幅展示佛藥春秋的巨型雕塑。這幅全長100米的浮雕環繞於綜合樓四樓的中庭之上,高1.38米,由玻璃鋼鍍鋼製作而成。
  整個浮雕分兩層,上層是以傳說軼事為主,講述了“仙女送藥”、“送藥贈醫”、“五鬼運財”等多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下層的雕塑則以寫實為主,描繪了包括“古鎮五朵金花”、“豆豉巷傳奇”等。
  僅僅100米的雕塑長捲,可謂寫盡佛藥春秋,也帶出了馮了性350餘年的發展歷程,細細觀之,讓人不禁感慨萬千。  (原標題:馮了性:武術之鄉走出“不老藥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gxannsluz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